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你见过极光吗?极光是怎么产生的?12月1日晚,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引起广泛讨论。据了解,我国北方在这个冬天里还有可能看到极光。
“神州北极”漠河出现罕见红绿极光美景。漠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塔河等地出现极光,不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拍摄到这一美景。此外,“北京极光”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有网友表示,“我国出现极光很罕见,此次在北京可观测到极光更是罕见”。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极光照明需要能量,夜晚的万家灯火需要电能,极地上空流光溢彩的极光同样需要能量。地球上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极光也不例外,其能量的来源也是太阳。
太阳是一个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的巨大天体,除了给地球提供能量以外,核聚变还会不停产生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物质喷涌而出,充斥在整个太阳系,被形象地称为太阳风。
地球磁场就如同盾牌一般,可抵挡来自宇宙的“千军万马”。因此,太阳风并不会直接吹到地球上,而是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围绕地球储存起来,当储存的能量饱和时,就会沿着磁力线跑到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相互碰撞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获得能量并释放,这就形成了让我们大饱眼福的极光。
绿色极光在我国更为罕见
在早些时候,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就发布了大地磁暴预警预报,受11月30日、12月1日、12月2日地磁暴活动影响,空间站可能因大气拖拽造成轨道高度下降,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航空飞行将面临通信环境变差和跨极区辐射的双重风险。
预报中提示,此次太阳爆发活动很可能在12月1日制造出强度高且绚丽的极光,我国北部地区,如黑龙江、新疆的部分地区有机会看到红色,甚至是绿色极光。当天,“黑龙江出现西瓜配色极光”也引起许多网友讨论。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技术研发室工程师韩大洋表示,绿色的极光对于我国来说更难看到,因为需要足够强的太阳风暴才能轰击到一百公里左右的大气,才能产生绿色极光。
今冬北方或再出现极光
据了解,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今年多次观测到极光。韩大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出现极光是相当罕见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极光通常出现的区域是位于地球南北极区附近的极光卵,其对应地磁纬度范围在南北纬65度到75度之间,而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漠河为北纬53度左右。
二是地球磁轴和自转轴之间,存在一个11.5度的夹角,所以地理纬度并不等于地磁纬度,且地球磁轴还向着北美洲偏移,也就是说,我国的地理纬度减去10度左右,才是真实的地磁纬度。由此可见,我国的地磁纬度要比地理纬度低不少。
三是出现在我国的极光往往不强,雾霾、人类照明都会遮挡原本微弱的极光。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预计此次地磁暴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持续监测相关太阳活动。另根据目前太阳黑子数变化情况来判断未来太阳活动的势头,2024年仍然是太阳活动的高年,这就意味着至少在这个冬天里,我国北方还有可能看到极光。(完)
联播+ 占地面积不到全国4%的长三角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特别的期待。
2019年5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020年8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
时隔三年,2023年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四年之内,三次重要会议,都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答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眼。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呢?
这要从二者的关系说起。
对于长三角三省一市来说,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二者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单方面来看,“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020年8月,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结合当时的新形势新要求,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从考察调研到会议研究,总书记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
五年来,长三角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内在机制相互融合,实现了“1+1+1+1>4”的效果。
就在今年6月24日,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此外,长三角41个城市、2.26万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居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上海等地优质的医疗资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循序渐进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在百姓出行方面,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再看“高质量”。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决不是贪求规模的发展,而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发展含金量。
“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2020年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各项要求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要把“高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以经济数据为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4.2%。相比五年前,长三角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已经从6个增加到了8个,数量在全国超过1/3,同时GDP万亿元“后备军”城市增至3个。面对内外多重压力挑战,沪苏浙皖依然动力强劲,是我国最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之一。
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新的冀望:
以科技创新促发展,总书记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对外开放谋繁荣,总书记表示要“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潮涌长三角,风劲正扬帆。一幅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的画卷正加紧绘制,一个个尽享“高质量”红利的未来美好可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联系人:天天中彩票购彩大厅
手机:19173400016
电话:0873-76847104
邮箱:76847104@126.com
地址: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牛角寨镇